古代有没有阳台?保利封阳台来告诉你!
有人说古代没有阳台?NONONO阳台在中国古代有悠久的传统,只不过它从未被叫作阳台。比如在中国最早出现露台的时代,宋朝;1930年代《辞海》中阳台被指代为“男女合欢之所”,在文学作品中,还常用来譬喻理想梦境、美人居所等,虽然古代没有阳台,但有亭、台、楼、阁、轩、榭等建筑形式。
20世纪70~90年代
七十时代,那时物质匮乏,常见的情形是,16平方米的简易平房里住着一家三口人,50平方米的房子则可能住着一家七口,阳台空间非常狭小,没有封闭,还需公用空间,主要用于:晾晒、堆放杂物,走动空间、养植花草。
20世纪90年代
福利分房制度让许多人开始住进了单元房。这时的房子厨房、卫生间和房间是一个整体,但已经有了西式公寓的雏形,最主要的是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。此外,保利封阳台发现,大部分都是独门独户、满足家庭使用要求的小面积住宅已经开始出现。这时的阳台功能需求有了一定发展:除了堆放杂物和煤、晾晒衣物外,还用来养植花草,观光远眺,增加生活情趣。
20世纪90年代后期-21世纪初
随着住宅商品化改革步伐的加快,许多人开始加入“买房大军”,对整体的空间高度重视,住宅的双阳台或多阳台开始出现,并有了保利封阳台的“服务阳台”和“生活阳台”的区别。服务阳台一般跟厨房相接起来,生活阳台和主卧室相接,或者单独存在,还有将服务阳台封闭做厨房等,作为家庭第二起居空间使用。